- 過程方法與客戶導向(COP)
- COP流程 : 客戶導向流程 Customer Oriented Process
- SOP流程 : 支援流程 Support Process
- MOP流程 : 管理流程 Management Process
- APQP在規範中的架構
- 為什麼以及如何計算碳足跡?
- 縮寫與簡稱
- 減碳目標如何定義?
- 何謂綠能投資?
-
碳權概念股
-
碳權 ETF
-
綠能 ETF
- 如何實施減碳措施?
- 何謂碳足跡?
- 何謂減碳標籤?
- 何謂碳標籤?
- IATF 16949全球汽車產業品質系統認証的目的?
- 到底什麼是ISO 9001品質管理系統驗證及ISO 14001環境管理系統驗證?
過程方法與客戶導向(COP)
IATF 16949條款內包含一個很重要的精神,亦即「過程方法」。
如何在 16949推動中執行「過程方法」呢?
若將企業營運視為一個流程: Input à Process à Output,則「客戶訂單」等於企業最大的輸入,而輸出就是出貨 (交貨給客戶)。
16949整體概念就是運用「過程方法」進行品質系統管理。將大流程切割成許多小流程,每個小流程的輸入和輸出都有相關,細分的目的是為了有效地把資源放在較為重要的流程上。
若將流程切割為三類 : COP、SOP和MOP
即客戶關心且與公司營運有關的流程,例如: 業務接單、新產品開發、生產、出貨等流程。
使COP流程順利達到最大效率和效果的流程,例如: 品質檢驗、設備維護、人員培訓等流程。
此類流程可達到管理上的功能,例如: 管理審查、內部稽核、矯正預防等活動。
將16949的活動切割成三類的目的,是為了讓管理者能聚焦,使公司所有成員知道最重要的流程是哪些。基本而言,SOP和MOP流程都是為了讓COP流程達到最佳的效益和效果。
APQP在規範中的架構
甚麼是「 APQP」?
五大核心工具是以APQP規範為主,APQP亦即「先期產品品質規劃」。所謂「先期」就是 Advanced,在產品還沒製造前,先把產品要達成的品質狀態規劃出來。如同製造螺絲、儀錶板等產品,先將圖畫出來,有如我們在規畫這個產品一樣。尚未生產前,先舊產品品質進行預設、規畫,此活動就稱為APQP。
APQP在規範中的架構 :
公司所稱的「 新產品開發」在 車規或汽車業稱為「 APQP 」,VDA 有些叫做「項目管理」,其實只是名稱不同,對組織而言都是新產品開發的流程。
為確保 「流程的輸出能夠滿足輸入的要求」,在此所謂「流程輸出」代表甚麼? 以文件而言就是PPAP,對產品則是指樣品;樣品是提供給客戶承認的產品,而PPAP 就是證明樣品符合客戶要求的文件。要求,部分來自我們的輸入,部分則來自過程中的某些輸出。
APQP的整體活動源自產品概念的提出⇒ 計畫核准⇒ 原型樣品⇒ 試作,在這產品生命週期的過程中,會有許多活動的規劃,包括: 「企劃」、「產品設計與開發」、「製程設計開發」 、「產品跟製程確認」,還有「生產」與「品質評鑑回饋及矯正措施」等活動。上述活動在某些階段會運用四個核心工具(FMEA、SPC、MSA及PPAP)。CP管制計劃或稱為控制計劃,其與APQP互相串連,運用規範而產生相關的文件。
以管理面而言,這些文件的產生有不同的順序。通常,FMEA會在管制計劃之前建立,因為,FMEA的分析可以識別APQP過程可能的風險及評價風險結果,進而決定控制措施。亦即,FMEA可以協助我們識別產品及過程的特殊特性(通常中高嚴重度可視為特殊特性)。凡屬特殊特性的過程,後續與管制計劃連結後,這些過程通常就是要實施過程管制(SPC)的項目。
在控制計劃中,針對FMEA所定義出的特性設定監控和測量方法,包括所使用的工具,測量工具應具備足以識別過程與產品的能力。因此,執行SPC之前,必須確定量測系統是穩定的,如此一來,透過SPC 去評估製程能力,或製程的穩定性,其結果才可信。
在試作階段,若想先進行過程能力分析,需先確認MSA的能力。針對計數型/計量型量具進行偏倚、線性、穩定性分析(測量系統性誤差),及以重複性及再現性分析(測量系統的隨機誤差)。
具備可信賴的MSA,產品與製程藉由控制計劃內容實施過程管制(SPC),此一零件提交客戶的要求才能達到批量、穩定與合格的目標,亦即PPAP提樣核准的精神所在。
產品碳足跡 (PCF) 是測量和管理產品/服務溫室氣體 (GHG) 排放的方法,主要作為生命週期評估 (LCA),但也著重在全球暖化議題。
許多公司將產品的碳足跡量化,原因可能基於:商譽的提高、與供應商、客戶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合作,及遵守(即將到來的)監管義務或邁出全面環境足跡的第一步。
碳足跡的計算步驟
商品或服務的碳足跡計算有下列五個步驟:
對於組織,測量產品在其整個生命周期內的碳足跡,以便:
名詞解釋 |
---|
CF 碳足跡 (Carbon Footprint, CF)
|
CBAM 碳邊境調整機制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
|
CBT 碳關稅 (Carbon Border Tax, CBT)
|
CL 碳洩漏 (Carbon Leakage, CL)
|
CSR 企業社會責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
EPD 環境宣告 (Environmental Product Declaration, EPD)
|
ESG 企業永續 (Environment,Social & Governance,ESG)
|
ETS 排放(或碳)交易制度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ETS)
|
GHG 溫室氣體(Green House Gas, GHG)
|
GWP 全球暖化潛勢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GWP)
|
IPCC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
LC 生命週期 (Life Cycle, LC)
|
LCA 生命週期評估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
LCI 生命週期盤查分析 (Life Cycle inventory analysis , LCI)
|
LCIA 生命週期衝擊評估 (Life Cycle impact assessment , LCIA)
|
NZE 淨零碳排 (Net Zero Emissions, NZE)
|
PCF 產品碳足跡 (Product Carbon Footprint, PCF)
|
PCR 產品類別規則 (Product Category Rule, PCR)
|
SDG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
1.淨零碳排(net zero CO2 emissions)、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
2.淨零排放(net zero)
3.負碳排(carbon negative)
4.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
企業本身是減碳產業,具有碳權交易優勢,有多餘的碳排配額能賣給其他高碳排的產業,像是太陽能、風力發電、電動車、儲能設備等產業都是碳權概念股的範圍。
追蹤碳權相關指數的 ETF(指數股票型基金)。例如,美國金瑞基金(KraneShares)推出追蹤 IHS Markit’s 全球碳指數,以歐盟排放交易機制、美國加州排放交易機制、美國區域溫室氣體倡議 (RGGI)的期貨交易量和成交價作為編製依據。當市場對這 3 個區域的碳權預期價格愈高,這支 ETF 就會上漲。
追蹤綠能、ESG 指數表現的共同基金,投資組合完全比照指數的成分股組成。例如: 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追蹤 MSCI 台灣 ESG 指數, 元大台灣 ESG 永續 ETF(00850)追蹤台灣永續指數。富蘭克林華美投信推出潔淨能源 ETF(00899),根據標普(S&P)潔淨能源精選指數表現,成分股為全球最頂尖的 30 家潔淨能源公司,包括太陽能、風力、水力、燃料電池 (氫能源為主)、生質能等製造或技術與設備提供者。
環保署表示,最快 2023 年訂出每公噸收取的碳費金額,同年立即向企業收取碳費,原本由社會共同承擔企業排碳造成的環境污染成本,改為企業負起責任。提高碳排成本有以下方法:
1.碳定價(carbon pricing )
2.碳排放交易(emissions trading systems,ETS )
3.碳稅(carbon tax )
4.碳費
5.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2026 年正式實施,為了確保碳定價一致化,會要求進口申報者購買 CBAM 憑證,並於期限內藉由繳交 CBAM 憑證來抵免上年度所進口之列管產品在製造過程中所產生的碳排放量。簡言之,就是進口產品若高於歐盟規定的碳排量,或負擔的碳排成本不足,企業就要付費。
何謂碳足跡 (Carbon Footprint) ?
透過碳標籤制度的施行,能使產品各階段的碳排放來源透明化,促使企業調整其產品碳排放量較大的製程,也能促使消費者正確地使用產品,以達到減低產品碳排放量的最大效益。
目前包括英國、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泰國、澳洲等國家正如火如荼地展開碳足跡相關政策與工作的建置,從已實施產品碳標籤的經驗可見,許多國家正朝著低碳社會的道路邁進,並且也為企業帶來碳排放減量的機會與強化公司品牌的聲譽。而我國也於2009年開始研議臺灣碳標籤的機制,期望以我國碳標籤政策,強化低碳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並提升消費者對於碳標籤產品的購買意識,達成低碳經濟的永續消費與生產模式。
碳標籤圖示說明
(二)ISO 9001品質管理系統驗證之意義為經由第三者驗證機構(如標準檢驗局)對供應商之品質管理系統依據ISO 9001標準予以評鑑認